星期日, 10月 24, 2004

網上媒體與民間記者的威力

最近citizen reporter裡頭似乎被聰頭的文章泛起了一點漣漪。作為in media其中一員,我也想說說說自己從進入大學,到參與in media籌組工作的一點歷史。

昨天看到有朋友提到搞媒體切忌文章最終變成「抒情地寫日記」,我有一點小故事想分享一下。

還記得進大學後的第一個月,眼見校園裡存在著不少腐敗不堪的東西,令我覺得今天的學生組織非常不滯,例如:組庄過程的荒謬、上庄咨詢會只會錙銖必較地質問小數目而缺乏更拉闊的討論、學生代表沒有「權」與「責」的概念。無獨有偶,老鬼都喜歡將這些都說成「傳統」,而傳統就意味著應受到尊重,或者順從……

僅僅一個月,心中經已積存著很多不吐不快的批評。起初我只想將這光怪陸離的現象一一書寫出來,希望會有人注意,當時我指望幾篇文章可以改變得到校園的風氣。於是,校園成為我的寫作對象,大學的一事一物是我最關心的議題。但我想強調一點,即使我嘗試在不同的平台表達自己的聲音,最終總是被「傳統」所淹沒,所以我不停書寫,某程度上是基於一種無力感。

當時我也沒有想過文章會被人留意的。每次書寫完這些具有丁點批評性的「日記」,我只會馬虎地放上網,週末有空便看看自己留言板 。

如是者愈寫愈多,人也愈罵愈多,網站的點撃率也不斷上升,留言者的訪客也滔滔不絕。

從而,我看到了全民報導的威力了……

原來,我在不同的文章當中,不知不覺將校園與一些社會問題結連討論,後來有訪客告訴我,校園的保守、陳腐文化與今天的香港社會是一脈相承的。昔日腐朽的學生代表,今天經已飛黃騰達,成為達官貴人。我慢慢感受到校園原來真是一個社會的縮影……

由批判性的抒情日記,到社會批判、文化分析,彼此的關係從不疏離,反而是環環相扣。校園的同學不愛看主流報導,但會CLICK上我的新聞台細讀刺激的罵人文章,然後三五知記討論一番,身邊的人好像慢慢有點改變。這種現象給我一種反思:「我們應如何聚合被掩沒了的力量?」

很明顯,我在網路上的書寫也成為了一種傳播媒體,它也解放了不少被「傳統」掩沒的聲音,同學讀起來才會津津有味。如果有人說網上的文章是「抒情日記」,而主流報章是「專業報導」,前者只是小玩意,後者才是認真的閱讀,我倒很難同意。為何香港人會說,他們每天看罷報章的頭條主題,就算讀了報?當你在報攤面對林林總總的報章,但裡面的內容、書寫角度都是千篇一律的話,不難解釋讀書會漸漸喜歡CLICK上網站看別人的新聞台,讀人家「抒情日記」,還會不厭其煩地留下片言隻語,把很多社會議題注入新意義。

網上書寫的經驗告訴我,香港人對主流傳媒呈現出來的聲音,日漸失去興趣,對新聞的「專業」也不以為然。大膽說句,主流傳媒的報導,不少受過高考實用文訓練的中學生也會書寫,甚至比專業記者寫得更好。我不是要踐踏新聞的專業,但平情而論,他們的文章令人的感覺的確是沈悶。另一方面,記者對於不同事件的書寫角度千篇一律,很明顯是訓練過份專門,從而缺乏洞察社會文化的視野。在這個科技一日千里的時代,當攝影、排板這些「專業知識」連小學生也能一日之內學懂,而記者連被訪者說的話也半句也聽不懂,最終只會挪用一兩句說話炒作沈悶的故事,這種專業的價值究竟何在?

我相信網上媒體與民間記者的確擁有一股潛在的威力,但它還需要更多的支援與培植。要將掩沒了的聲音重新呈現出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把被主流排拒的群體培植成敢言的民間記者,也不能一步登天。即使很多犬儒派總喜歡在發芽的幼苗頭上踐踏一番,將想像力、創意都一掃而空,但南韓、台灣、日本、歐美的媒上獨立媒體卻為香港提供了不少寶貴的經驗,它們起初面對的挑戰比香港還要多,有時甚至是政治的壓迫,經濟封鎖,但最終也茂盛生長、開花實果。甚至慢慢聚集了與政府周旋的力量,最近美國共和黨大會也要向Blogger的記者發放記者証,並且提供衣食住行的服務就是一個好例子。在香港這個科技頂尖,但缺乏想像力的地方,我們應如何善用科技,發揮想像力,這不是一言能敝之的問題,台灣《破報》的總編黃孫權臨別香港前給我們的贈言是:「先努力多一點,再試試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