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媒體與民間記者的威力
最近citizen reporter裡頭似乎被聰頭的文章泛起了一點漣漪。作為in media其中一員,我也想說說說自己從進入大學,到參與in media籌組工作的一點歷史。
昨天看到有朋友提到搞媒體切忌文章最終變成「抒情地寫日記」,我有一點小故事想分享一下。
還記得進大學後的第一個月,眼見校園裡存在著不少腐敗不堪的東西,令我覺得今天的學生組織非常不滯,例如:組庄過程的荒謬、上庄咨詢會只會錙銖必較地質問小數目而缺乏更拉闊的討論、學生代表沒有「權」與「責」的概念。無獨有偶,老鬼都喜歡將這些都說成「傳統」,而傳統就意味著應受到尊重,或者順從……
僅僅一個月,心中經已積存著很多不吐不快的批評。起初我只想將這光怪陸離的現象一一書寫出來,希望會有人注意,當時我指望幾篇文章可以改變得到校園的風氣。於是,校園成為我的寫作對象,大學的一事一物是我最關心的議題。但我想強調一點,即使我嘗試在不同的平台表達自己的聲音,最終總是被「傳統」所淹沒,所以我不停書寫,某程度上是基於一種無力感。
當時我也沒有想過文章會被人留意的。每次書寫完這些具有丁點批評性的「日記」,我只會馬虎地放上網,週末有空便看看自己留言板 。
如是者愈寫愈多,人也愈罵愈多,網站的點撃率也不斷上升,留言者的訪客也滔滔不絕。
從而,我看到了全民報導的威力了……
原來,我在不同的文章當中,不知不覺將校園與一些社會問題結連討論,後來有訪客告訴我,校園的保守、陳腐文化與今天的香港社會是一脈相承的。昔日腐朽的學生代表,今天經已飛黃騰達,成為達官貴人。我慢慢感受到校園原來真是一個社會的縮影……
由批判性的抒情日記,到社會批判、文化分析,彼此的關係從不疏離,反而是環環相扣。校園的同學不愛看主流報導,但會CLICK上我的新聞台細讀刺激的罵人文章,然後三五知記討論一番,身邊的人好像慢慢有點改變。這種現象給我一種反思:「我們應如何聚合被掩沒了的力量?」
很明顯,我在網路上的書寫也成為了一種傳播媒體,它也解放了不少被「傳統」掩沒的聲音,同學讀起來才會津津有味。如果有人說網上的文章是「抒情日記」,而主流報章是「專業報導」,前者只是小玩意,後者才是認真的閱讀,我倒很難同意。為何香港人會說,他們每天看罷報章的頭條主題,就算讀了報?當你在報攤面對林林總總的報章,但裡面的內容、書寫角度都是千篇一律的話,不難解釋讀書會漸漸喜歡CLICK上網站看別人的新聞台,讀人家「抒情日記」,還會不厭其煩地留下片言隻語,把很多社會議題注入新意義。
網上書寫的經驗告訴我,香港人對主流傳媒呈現出來的聲音,日漸失去興趣,對新聞的「專業」也不以為然。大膽說句,主流傳媒的報導,不少受過高考實用文訓練的中學生也會書寫,甚至比專業記者寫得更好。我不是要踐踏新聞的專業,但平情而論,他們的文章令人的感覺的確是沈悶。另一方面,記者對於不同事件的書寫角度千篇一律,很明顯是訓練過份專門,從而缺乏洞察社會文化的視野。在這個科技一日千里的時代,當攝影、排板這些「專業知識」連小學生也能一日之內學懂,而記者連被訪者說的話也半句也聽不懂,最終只會挪用一兩句說話炒作沈悶的故事,這種專業的價值究竟何在?
我相信網上媒體與民間記者的確擁有一股潛在的威力,但它還需要更多的支援與培植。要將掩沒了的聲音重新呈現出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把被主流排拒的群體培植成敢言的民間記者,也不能一步登天。即使很多犬儒派總喜歡在發芽的幼苗頭上踐踏一番,將想像力、創意都一掃而空,但南韓、台灣、日本、歐美的媒上獨立媒體卻為香港提供了不少寶貴的經驗,它們起初面對的挑戰比香港還要多,有時甚至是政治的壓迫,經濟封鎖,但最終也茂盛生長、開花實果。甚至慢慢聚集了與政府周旋的力量,最近美國共和黨大會也要向Blogger的記者發放記者証,並且提供衣食住行的服務就是一個好例子。在香港這個科技頂尖,但缺乏想像力的地方,我們應如何善用科技,發揮想像力,這不是一言能敝之的問題,台灣《破報》的總編黃孫權臨別香港前給我們的贈言是:「先努力多一點,再試試看吧﹗」
4 Comments:
i admire your stamina.
also, i do think that by 'personal', there can be the self-reflexive part - more emotional & sensual side- and the cultural, social & political conscious part- the more emotionally-charged & sensitivity-driven side- hence the political...
and it is so very true abt the part of possibilities, as there are more possible meanings to be inscribed to the so-called diary-on-the-web (the blog), for there exists a certain kind of reader-author relationship which is not really visible in 'normal' diary...
anyway, i am new here and know not much abt the in-media project yet being a frequent reader and visitors to my friends' blogs, i agree to much of what you wrote... anyway, one is never powerful but once grouped together, there are more power... just like 7.1...
btw, great to join you all here.
thanks & yes, 先努力多一點 then more power to come!!
題外話。
洗碗的時侯,由"民間記者"的概念聯想到早幾梁文道經常掛在口邊的"民間學者"概念。不知是否有在網絡上做"民間學者"的連結,下放學術?
題外話。
洗碗的時侯,由"民間記者"的概念聯想到早年幾梁文道經常掛在口邊的"民間學者"概念。不知是否有人在網絡上做"民間學者"的連結,下放學術?
oh... actually there is no fine line between 'pro' or 'citizen'/ amateur professionals nowadays... just like artists who are inter-media & inter-disciplinary in practice...
mmm, i am just a minute of the pool & yet it's just like the importance of the grass-root as they somehow ARE the majority, not the minorities despite the less opportunity to speak out...
& i do believe that there can be interesting 'reaction' when differences meet... just like the way long hair and lau encounter in the office...
& on top of it, it is always good to have more experienced or 'pro's (like you) to lead and guide the less experienced (like lyn here) for new and creative ideas...
once again, chong, thanks a lot for letting me in...
發佈留言
<< Home